您的位置: 首页 >> “教研咨学”一体化 >> 详细内容
“‘教研咨学’一体化推进”大家谈㉔
来源:中共山西省委党校   发布时间:2022-08-29 09:24

在教研咨学一体化中展现担当作为

闫世强

以一流标准打造“红色学府、党性熔炉”,是校(院)着眼新时代新征程提出的新要求,突出强调教学、科研、咨政、学员一体化推进,形成教学出题目、科研做文章、学员有参与、成果进课堂、咨询进决策的良性互动和深度融合。这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校会议上重要讲话精神的生动实践,也是落实《中国共产党党校(行政学院)工作条例》的有效举措。作为党校教师,要充分认识“教研咨学”一体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展现更大担当作为。

一、牢固树立“一盘棋”意识

以一流标准打造“红色学府、党性熔炉”,讲政治是第一位的要求。校(院)牢记国之大者,心中有数,坚持党校姓党根本原则,聚焦主业主课,树立系统观念,注重守正创新,将“教”“研”“咨”“学”作为一个整体,遵循其中各个要素的特点,推进“教研咨学”一体化,努力开创教学相长、教研互动、教咨益彰的新局面。


“教研咨学”一体化是“四位一体”的系统工程,其内在逻辑清晰,“四位”是内在分工,“一体化推进”是工作方法。作为党校教师,要紧紧围绕“12345组合模式”,牢固树立“一盘棋”意识,为推进“教研咨学”跨领域、跨部门、跨学科统筹提升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要积极探索教员学员“双结对”机制,深化对党校教学规律的认识,顺应和满足学员的需求,营造教学相促相长的良好氛围。要倍加珍惜学员的“三”带来,回应学员带来的两个最希望解决的问题,分析学员带来的一个工作中经验,为进一步提升课堂效果创造良好条件。要统筹做到“四个好”,搞好教学,做好科研,写好咨政报告,用好学员资源。要积极参与教、研、咨、学和考核五方面人员座谈会,进一步完善教学和科研规划,明确教学科研任务,设置教学和科研内容,创新教学和科研方法,推动教学、科研、咨询、培训等各部门齐心协力、凝心聚力、联合发力。

二、稳步提高“教研咨学”质量 

高质量抓好“教研咨学”工作是打造“红色学府、党性熔炉”的生命线。“视而使之明,听而使之聪,思而使之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把一些重大问题从思想理论上搞清楚、弄明白了,党校教育培训才能真正做好”,这就为党校的教学科研工作指明了方向。在这一方向的引领下,“教研咨学”一体化适时将“学”引入,以“学”为小切口,打造“员员不断”、“讲讲案例”、“写写建议”三大模块,搭建“教研咨学”一体化的大好平台。可以说,这一做法立足党校实际,顺应党校事业发展要求,是破解教学科研两张皮现象的有效探索,也是提高“教研咨学”质量的创新举措,为打造“红色学府、党性熔炉”明确了路径。

对于教师来说,就是要遵循教、研、咨、学的内在统一性,贯通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探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路径方式,追求“科研出精品,教学显水平,咨政有见解,学员提能力”的教学目标,稳步提高“教研咨学”质量。具体来说,就是要认真研读精品课的评选标准,厚实学理支撑,避免“泛泛而谈”;做实课题研究,避免“坐而论道”;夯实咨政功底,避免“隔靴搔痒”,把理论吃透,把问题搞清,把课讲好,稳步推进“教研咨学”一体化。

三、合力提升教师综合能力  

党校教育培训、科学研究、决策咨询的微观载体是教师。师资队伍是各级党校发展的核心力量,是推进“教研咨学”一体化发展的关键因素。推进“教研咨学”一体化,要求教学、科研、决策、培训部门在设置专题或课题研究时充分考虑教师专长和学员所需,也要求教师提高认识,分工协作,共同努力,不断提高“读”“思”“讲”“写”“合作”等综合能力,做到有信仰、有学问、爱读书、接地气。

“教研咨学”一体化是提升师资水平的有效途径,要鼓励教研人员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树立学术共同体意识,打破学科壁垒,依托各教研部建立健全跨学科研究中心,积极推动成果的相互转化和应用,不断提升教研咨学能力。同时在校级科研立项中设置教研咨学一体化推进课题,促进教研咨学深度研究与实践提升,就“教研咨学”一体化模式推进的相关主题开展硕博论坛。聚焦“教咨研学”一体化的重要基础,“教研咨学”有机融合的关键节点,“教研咨学”一体化特色的目标导向,“教研咨学”一体化推进的三个维度等议题进行探索争鸣,不断深化对“教研咨学”的规律性认识,引领教师深入基层调研、贴近学员备课、开设专题试讲、开展实地调研,形成“老中青”、“传帮带”的良好机制,着力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不断夯实“教研咨学”一体化推进的基础,形成“教研咨学”互为支撑、相互转化、彼此深化、一体推进的良好局面,全方位推动党校事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山西省委党校(山西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副教授】